首页> 民族风情 > 台湾少数民族风情录(2)
台湾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多为两餐制,仅吃早晚餐,中午因在野外农耕渔猎,多半不再进餐,如饥饿时,只需堆柴生火烤甘薯、芋头,以补充体力。他们传统料理方式仅有水煮、熏烤、腌渍三种,因其历史上无榨油技术,不会炒、煎、炸等使用油的料理方式。主食为水煮大锅饭,将舂去外壳的粟、米、黍等放入锅内,加水煮成浓粥,众人围坐在锅旁,以木制汤匙舀来吃,文化发达程度较低的泰雅人则直接用手刮取锅内表层温度较低的浓粥来吃,浓粥还加入甘薯、芋头、兽肉、野菜等,饮食嗜好最广的阿美人,把蜗牛、田螺、鱼肉、虾蟹等都可同锅共煮。
台湾少数民族在未开化时期,多以树叶、兽皮遮挡御寒,不穿衣服,有的一直保留到很晚,以致在台湾光复后,当局规定不准裸体上街,对裸露上身的妇女进行拘留。如今大多族群的服装比较讲究,仍保持自己的特色,馆内展示了一些台湾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色泽鲜艳,多姿多彩,十分美观。
台湾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因材制宜的建筑文化,决定了他们的建筑不以民族文化习俗为依据,而是以生存环境为条件,同一地区的不同族群的建筑可能一样,不同地区的同一族群的住房反而不同。泰雅人住在新竹、苗寨的和当地赛夏人一样以竹屋为宅,位于南投的泰雅人,却和当地布农人一样住石板屋。
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包括社会组织、祭祀、信仰、婚育、卜巫、出草猎头、音乐舞蹈等,都包括引人入胜的奇风异俗。
阿美、卑南、噶玛兰属于母系社会,女性当家,家产由长女继承,女儿成年招丈夫入赘以奉养双亲,儿子则外嫁。赘夫在母系制度家庭中几乎毫无地位,仅成为传宗接代和渔猎耕作的劳动力,无权过问家中事务。然而妇女权力仅限于家务,不能过问部落公务,这就给予了母系社会中男子重要活动空间。男子约13岁就离家集体住在名为少年会所的公廨,每隔3~5岁组成一个“年龄阶级”,并在上一个“阶级”的领导下,接受磨炼,直至“青年阶级”役期满才能结婚,同时升为部落的“干部阶级”。约50岁后再晋升为可获选头目的“领导阶级”,等除役后就成为备受社人敬重的“顾问阶级”,成为长老。这也是让母系族群的男子发挥其才能的重要舞台。无权过问自家事务的男性赘夫,在自己娘家却备受尊重,成为已婚姐妹倚重的顾问,有关家产处理、外甥管教都须尊重这位嫁出去的兄弟的意见。这种独尊舅舅或舅公的习俗,也是母系制度的台湾少数民族的特色之一。
台湾少数民族的婚育习俗,在排湾、鲁凯等族群是“阶级通婚”,他们是阶级世袭的族群,头目家的头衔只有长子可继任,其余弟妹降为二等贵族,非长嗣的子女降为三等贵族,四等以下的庶子就降为平民。贵族子女要想免予降级,必须入赘或嫁给较高阶级者,男女谈婚论嫁,往往因为阶级高低之争而陷入长期争执。婚姻形式依各族群继承制度各异,泰雅的抢婚,邹的服役婚,布农的多猪聘礼婚。所谓服役即新郎必须偕妻在岳父家当劳动力服役3~5年,最长可达9年,以补偿女方出嫁后劳动力的损失。多猪聘礼亦是为补偿女方的损失,不过主角变成毛猪,数量从数头演变到今天的四五十头,嫁女者的姻亲皆可分到一份猪肉。崇尚多子多孙的台湾少数民族,其生育习俗分怀孕、分娩期及婴儿哺育期三个阶段,怀孕和分娩存在生命危险,故以禁忌来要求当事人审慎,例如,孕期不可过劳和行房,不可向无子女或流产妇女借东西,不可吃野兽胎儿和内脏,否则会难产,尤其禁食芭蕉、槟榔等有籽种的食物,认为吃了会生双胞胎,他们视孪生为不祥,若孪生会弃于荒野。对婴儿出生后脱落的脐带,各族群处置各异,有的埋于室外,有的长期收藏,有的作父母葬礼的陪葬。
台湾少数民族葬俗基本分为两种:死于室内终善者埋于床下,在床下挖一竖坑,亡者屈膝蹲坐或站立姿势埋葬,这是室内葬。凡是病死、凶死或战死者都属于不吉,病死者埋于屋外,战死者由战友埋于野外隐蔽处,自杀与横死的凶死者则弃尸不顾,该处被视为禁忌之处。
台湾少数民族还有纹面的习俗,把它作为男女已成年的能力证明与象征,没有纹面的表示其不具备生存技能,传统习俗规定他们没有结婚资格。
台湾少数民族的猎头习俗则仍带有一定的野蛮性。除雅美外,其他族群都有被称为“出草”的猎头习俗,一般秋后举行猎头行动,有的还有收藏敌人首级的仪式及场所。他们认为这样做,敌人灵魂将会转化成为部落的一员,除增强本部落力量外,还将在日后蛊惑敌人的亲友继续遭杀戮。因此,族人视收藏敌首级为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重要行动。人类学上称此为骷髅崇拜。
台湾少数民族的祭祀习俗,各族群有所不同,形式多样,邹举行战祭,又称凯旋祭,邵进行丰年祭,卑南叫大猎祭,又称年祭,赛德克称祖灵祭,太鲁阁是感恩祭,撒奇莱雅为火神祭,奉行丰年祭的较多。各族群的祭典仪式都比较隆重,而且伴有丰富多彩的歌舞等活动。
台湾少数民族的占卜习俗也很有特色,最普遍的是鸟占,以画眉科的“绣眼画眉”鸟为预知吉凶的鸟占载体。这种鸟分布山林间,行人很容易遇到,从其鸣声与飞行方向来预测吉凶。一般而言,画眉鸟从路径前横飞而过或数只鸟同时在路旁鸣叫,就代表诸事不宜,为凶兆,遇此情形,立即停止行动,返回家中。他们还请巫师卜吉凶,有两种巫师,一是祭典祭司,为男性,另一种是以女性为主的巫婆,他们相信巫婆拥有与鬼神沟通甚至驱使鬼灵的超能力,因此遇久病不愈、家人去向不明、财物遗失等困难问题时,会请巫婆指点迷津。巫师占卜方式,因族群不同而有差异,赛夏人用细竹管和铁珠,排湾人用的是葫芦和无患子。
台湾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歌谣与乐器两种类型,歌谣以单音旋律为主,歌唱文化最具独特性的是布农人,几乎都是以和声方式演唱,每位歌者可自由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音域,唱出“和而不同”的丰富音阶,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就是俗称“八部合音”的《祈祷小米丰收》祭歌。台湾少数民族共有的只有口簧琴和笛子两种基本乐器,演奏时簧片震动,进而将演奏者想要表达的话语通过音乐共鸣模糊地表达出来,通常是男子借以向少女委婉表达爱意。台湾少数民族的舞蹈最初并不是为表演,而是族人的团聚联欢,共同特征是男女牵手围成圆圈共舞,象征族人团结和睦,随时代变迁,阿美人已将舞蹈演进成多重变化的集体共舞,尤以丰年祭联欢舞最为壮观。雅美人以女子甩头发舞闻名,通常捕鱼丰收时,妇女对男子献舞,女子以双手按住胸前,将长发前后甩出,搭配以男子富于频率的嘹亮唱诵,舞姿非常优美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