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台湾《今周刊》杂志提供,节选自8月8日出版的当期「谷月涵看台湾」专栏)
前几期我们谈到掀起风潮的电动汽车Tesla,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谈谈无人驾驶汽车。这是由谷歌(Google)工程师、史丹福大学人工智慧实验室主任及谷歌街景服务的创始人之一Sebastian Thrun主导的一项开发计画,牵涉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是由人工智慧来解读取自谷歌地图、谷歌街景及GPS等资讯。人工智慧是大数据(Big Data)间的介面,是电脑运算和汽车领域的最先进运用技术。虽然谷歌无意太早让此系统进行商业化,但该公司还是希望能开发出一套销售该系统及相关资料的业务,以供汽车制造商使用。 据悉,无人车在二○一七年前不会问世,但最近却成为谷歌内部的热门话题。其中一派赞成一次到位,推出「谷歌汽车」(Google Car)。他们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可望降低意外事故、提高能源效能,以及改善生产力。这意味着汽车设计可以更轻巧,能源使用效率可因而提高,也增强盲人、老人和残疾人士的行动力。 另一派则认为应放慢引进无人车的脚步,好让消费者、决策者、保险公司及业界所受到的冲击降至最低。谷歌也许是受到这股放缓推展无人车的压力,因此初期使用谷歌软体所推出的无人车,最高时速可能低于二十五英里;重点可能放在前端的防撞系统,减轻事故的损伤程度。不过,五年后无人车的最终产品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很多变数。尽管汽车产业的生产要耗费经年累月的时间,然而无人车的样貌很快就会定案,因此对保险公司、交通部及其他主管机关,会有不小的时间压力。 问题在于,复杂系统可能存在着致命的程式缺陷。无人车仰赖许多感应器来行驶,包括GPS、雷射测距仪(LIDAR)、相机、惯性量测仪(IMU)、轮速感应器等。这些感应装置可能会受到骇客入侵,令无人车在路上抛锚或冲撞墙壁;甚至只要扬起一点灰尘,就有可能令感应器失灵。此外,反光路面也会让LIDAR感到困惑,感应器吸收雷射光,但不会回报任何讯息,LIDAR收不到讯息,便认定前方畅行无阻;若接收到讯息,便认定前方有坑洞,会突然转向,避开其所认定的坑洞。当然,最终这些阻碍都将被克服。 谷歌发展无人汽车和Tesla类似,都提供可运用的技术给现有车厂。开放码对台湾电子公司创造了大量成长的机会,如IC设计公司;当然还有汽车制造公司,都可望在产业改革过程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这是自福特汽车时代以来,未曾有过的机会。 台湾目睹韩国厂商打进全球汽车市场,如今风水轮流转,我们的机会来了。台湾在传统汽车产业的投资不高,因此在转进无人汽车的障碍相对小了很多。(完) 注: 1.专栏作者谷月涵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现任花旗环球台股研究部主管. 2.以上的评论不代表路透立场.
(整理 高洁如; 审校 曾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