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前车之鉴 :台湾机场重复建设闲置严重
来源:《东南快报》
|2011-01-24|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后辉煌时期,岛内兴建了大量的机场,好景不到十年,2000年后东部铁路电气化、第二高速公路等重大陆路运输建设相继完工营运,降低民众搭岛内线飞机的需求,重创岛内空运市场。2007年高铁通车营运,更是压垮岛内航线的最后一根稻草。目前台湾许多机场亏损累累,且几近闲置养蚊子。
台湾教训,可为大陆前车之鉴!
因为大陆各地目前都在大建高铁、机场和高速公路。各地政府应根据产业、经济发展,预估到底需要多少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海、陆、空之间要怎么配合?是否会互相影响?在海、陆、空整体考量下,规划制定长期的交通基础设施计划,避免大规模重复建设,不要重蹈台湾花大钱建设机场,最后却落得只能养蚊子的覆辙。
高铁、高速路通车,岛内空航10多年来一路衰退75%
台湾有许多世界之最,其中有一项也许是大家不知道的,那就是台湾的机场密度名列世界前茅。但这世界之最,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许多机场亏损累累,且几近闲置养蚊子。
台湾机场密度高居世界前三名。本岛加外岛,共有18座民航机场,平均每128万人就坐拥1座机场,和有99座机场的日本相当。以台湾面积来算,台湾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就有5座机场,比日本的2.6座和美国的2座高一倍,和英国、德国同列世界前3名。
这些机场曾有过光辉岁月,1990年代台湾经济高速发展,1991到1997年,岛内线旅客人数从每年1121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是同时期国际线旅客的两倍多。
好景不到十年。2000年后东部铁路电气化、第二高速公路、台铁太鲁阁号等重大陆路运输建设相继完工营运,降低民众搭岛内线飞机的需求,重创岛内空运市场。2007年高铁通车营运,更是压垮岛内航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岛内航线起降班次、旅客人数与货运量在1997年达到高峰后,从此就一路衰退。2010年旅客人数只剩下900万人,是1997年的1/4。
斥资超50亿,重复基建造成机场闲置
讽刺的是,就在这段衰退最快的时期,在选票考量下,台湾当局还在大规模重复交通的基建投资,斥资超过50亿元,陆续扩建台南、恒春、花莲、台东、屏东等小机场。现在这些完工不到十年的崭新航站,都变成了蚊子机场。
日前,“监察院”“审计部”对“民航局”业务执行情形进行查核,才惊觉蚊子机场虚耗台湾资源的严重性。
据“审计部”的调查,全台湾18座民航机场中,除了桃园、台中清泉岗、金门尚义机场之外,其他15座的使用率都不到5成,比率高达所有机场的83%!其中有多达13座的业务收入无法支应人事成本,总缺口高达2.4亿元。
其中,屏东和恒春机场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都不到1%。去年平均一天旅客不到10人,却各配置了20和30名员工,形成场站员工比旅客还多的讽刺现象。
机场使用率超低、收入不足,直接造成台湾机场营运经费来源——民航事业作业基金不断减少,对台湾财政形成压力。从2006年开始,民航事业作业基金的收入和剩余就连年下滑,剩余金额从30亿,腰斩剩下去年的17亿,今年还会再腰斩超过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这些亏损的机场,从今年开始,再也没有桃园机场这位“富爸爸”供养。桃园机场因为公司改制,盈余分配基金的金额将减少。少了这个最大收入来源,民航局预估今年基金剩余将只剩下8亿元。若再不改善机场经营状况,将形成恶性循环。
航空业者疾呼,“没有用的机场就该让它安乐死”
“审计部”在报告中,直接点名批评民航局未考虑到高铁和台铁对空运的影响,造成各机场使用率过低,也没有检讨人力配置,使人事成本缺口不断扩大。不过,前“民航局长”张国政认为,机场经营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人和货,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机场本身无罪,地方经济没有起来,不能叫盖机场的人负责”,张国政强调。
哪些机场该留,哪些该废?
如果用赚不赚钱,以及使用率高低这两个条件来分类十八座机场,很清楚可以判断,哪些该留,哪些该废。
有些机场肩负偏远地区和离岛运输的任务,如花莲、台东,以及各外岛机场,虽然使用率不理想,也不赚钱,但属于“政府”该提供的服务。“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能只看有没有赚钱,也不能因为亏损就不做”,张国政说。
有些机场,已随着“小三通”、两岸直航、“国际包机”业务的展开,起死回生,例如金门尚义、松山、台中清泉岗机场。
“没有用的机场就该让它安乐死”,台北市航空货运承揽商业同业公会、亚太航空货运联合会理事长鲍学超认为。
作者:hezijiang 时间:2012-08-01 09:33:03
海南不缺机场